中国AI智能体的激烈竞争: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决战时刻和肖弘十年逆境中的崛起之路

被破解后的生死时速:与阿里通义千问的“技术突围”


2025年3月11日,AI智能体领域迎来惊天反转:Manus团队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国产开源模型重构Manus全部功能。这一决策直接回应了3月5日产品发布后遭遇的“破解危机”——因过度依赖Claude Sonnet模型,Manus被质疑为“工具集成商”,甚至开源社区迅速推出复刻版OpenManus。



技术破局:阿里通义千问的加入,不仅为Manus提供国产化技术底座,更通过开源生态降低开发门槛。据透露,合作后Manus的算力成本将下降40%,日均调用量可突破百万次。钉钉总裁叶军评价:“这次合作是中国AI智能体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跃。”


小镇少年的逆袭:从“电脑天才”到AI颠覆者


1993年,肖弘出生在江西吉安左安镇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时,他靠一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自学成才,高中时期撰写的《GeeXBox免费影音系统评测》阅读量破10万,被同学称为“县城里的互联网先知”。


华科创业往事:2011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后,他带领联创团队开发出“微信漂流瓶”“校内社交平台”等爆款产品,三天吸粉10万,被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评价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埋下伏笔——技术必须直击痛点,哪怕只是让学生更方便地卖二手书


创业之路:从微信生态到AI革命的“三级跳”


2015年,肖弘创立夜莺科技,推出公众号编辑器“壹伴助手”。这款能自动排版、智能配图的工具,让80%的微信服务商成为其用户,最终以数亿元被独角兽收购。2022年,他瞄准AI赛道推出浏览器插件Monica,集成Claude、DeepSeek等模型,用户量突破700万,成为海外AI插件顶流。

技术理想与商业落地的平衡术:肖弘坚持“差异化竞争”,避开与巨头的通用型服务争夺,转而聚焦智能硬件、元宇宙等垂直场景。正如他所说:“我们不做Agent,而是AI Infrastructure里的交互层——这既是对技术的敬畏,也是对商业规律的尊重。”


Manus的诞生与争议:从“全球首款”到“套壳质疑”


2025年3月6日,Manus以“自主解压简历、调用API分析股票”的演示引爆行业,但争议随之而来:


  • 技术路线争议
  • 依赖Claude Sonnet等外部模型,被指缺乏底层创新能力,与DeepSeek自研6710亿参数大模型形成对比;
  • 市场炒作质疑
  • 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官网流量暴增致服务器崩溃,被指“饥饿营销”;
  • 隐私安全风险
  • 需调用浏览器、代码编辑器等工具,数据隔离承诺遭疑


然而,体验者实测显示:“其结果惊艳,但稳定性待提升”。国金证券指出:“Manus证明了工程化能力才是行业核心壁垒,而非单一模型性能。”


合作与未来:从“中国突破”到“全球竞争”


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释放双重信号:


技术破局

通过开源模型降低对单一技术的依赖,探索“小参数逆袭大模型”的中国路径;


生态突围

联合腾讯、阿里等巨头,构建AI智能体应用生态,避免重蹈“闭门造车”覆辙。


行业启示:中信建投预测,2025年AI Agent将加速落地,其中B端应用率先爆发,C端或现“杀手级应用”。而Manus的开源计划,可能成为推动全球AI民主化的关键力量。


06—智能体的终极使命:从“工具”到“数字生命体”


在数字化浪潮中,智能体正从“企业的第二大脑”进化为“个体的超级助手”:


  • 企业端:如美的“AI供应链大脑”通过气象数据预测物流风险,库存周转率提升35%;
  • 个人端:Manus可模拟心理咨询师共情策略,提供情感疏导服务。


正如肖弘在内部信中写道:“我们不仅要让AI完成任务,更要让它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句话小结


2025年,企业需将智能体嵌入核心场景——从用户洞察到服务闭环,让“能说会道”的AI成为你的“超级触点”。而肖弘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技术理想与商业落地的微妙平衡中




中国AI智能体打响“破壁之战”——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的“生死时速”与肖弘的十年逆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