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以太网芯片的突围之路:10万片订单背后,从大巴向乘用车市场的成功转型与挑战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单月零售渗透率超过50%,标志着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AI技术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已达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新车渗透率为11%。

汽车智能化正在带来算力与芯片需求激增

这种智能化趋势对汽车芯片提出了极高要求。根据神经元公司总经理薛百华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分享的数据显示,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对算力和芯片数量的需求正在呈指数级趋势增长:

  • L2级自动驾驶需要2~2.5 TOPS算力,约500~600颗芯片
  • L3级需要20~30 TOPS算力,约1000颗芯片
  • L4级需要200 TOPS以上,约3000颗芯片
  • L5级完全自动驾驶至少需要2000 TOPS算力,最新数据显示每辆车需高达5000颗芯片

这意味着,从L2到L5级自动驾驶,算力需求将增长近千倍,芯片数量将激增十倍。

此外,从传感器侧来看,为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现代智能汽车配备了数量庞大的传感器系统。

来源:Yole Group,1233资讯网

以新款向界M9为例,全系感知标配包括:4颗激光雷达(1颗前向192线雷达+2颗侧向固态雷达+1颗后向固态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矩阵、11颗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总计达30个传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车载摄像头对数据带宽的高需求外,激光雷达技术已从高端车型下探至10-15万元价位段,如银河E8、铂镍3X等车型均已搭载。而高端车型如蔚来ET9配置3颗激光雷达,尊界S800配置4颗,极氪浩瀚H9甚至配置5颗激光雷达。

车载网络如何承载这样的信息洪流?

传感器数量的激增带来了巨大的数据传输压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车载网络如何承载这样的信息洪流?

图 | 神经元公司总经理薛百华正在介绍以太网上车的进展;来源:1233资讯网摄制

薛百华在接受1233资讯网采访时表示:“车载以太网是最佳答案,它集多种通信技术之所长,不仅解决了带宽和延迟的硬性需求,更通过抗电磁干扰、轻量化等特性,重构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可能性边界。IEEE 802.3cz-2023标准的制定,标志着这一技术已进入成熟应用阶段,IEEE 802.3cz - 2023 标准规定的 OM3 光纤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且已大量生产,光纤替代电缆上车,已经成为可能。”

据悉,车载以太网已经可以支持 2.5Gbps、5Gbps、10Gbps、25Gbps 和 50Gbps 的数据传输速率,可满足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信息娱乐(IVI)与网联服务等应用场景下数据量激增的需求。

在传输距离方面,相较于老式光学系统或铜缆系统,光纤多千兆以太网最远可达40米,适用于各类短距离和长距离应用,且能减轻车身重量、降低能耗。

在可靠性与寿命方面,符合 IEEE 802.3cz -2023 标准的光纤(OM3)不受电磁干扰,在极端环境下也能保障数据稳定传输,还支持不同电压等级间的电隔离数据通信,且更耐磨损,可长期使用。

在能效方面,基于IEEE 802.3cz-2023标准的光数据传输系统比传统铜缆系统节能,可降低整车总体能耗。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技术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当芯片提供足够的算力,光纤确保信息的畅行无阻,汽车的智能化就不再受限于硬件瓶颈。

神经元车规级以太网芯片,助力国产芯实现自主可控

就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神经元推出了其全链自主可控车规通信芯片——KD6610系列,包括9口(KD6610- P9)、7口(KD6610 -P7)、5口(KD6610 -P5)三款型号。

图 | 神经元在2025上海车展上展出KD6610系列产品;来源:1233资讯网摄制

该系列芯片严格遵循AEC - Q100车规级认证标准,支持-40℃至105℃宽温工作环境,具备抗电磁干扰、低功耗、高稳定性等特性,可满足智能驾驶、车载信息娱乐、车身控制等多场景需求。

其中,KD6610-P9面向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支持9端口千兆以太网交换,提供超低延迟与精准时间同步能力,为智能驾驶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KD6610-P7适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安全隔离功能,能够有效保障多系统数据安全交互,提升智能座舱的安全性和稳定性;KD6610-P5则聚焦车身电子架构,以高性价比助力传统车型智能化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

此外,神经元方面透露,KD6610系列芯片内置4个自研的100BASE-T1 PHY,支持802.1AS gPTP和IEEE1588、 802.1CB、802.1Qci、802.1Qbv等多种TSN特性,可与国产操作系统无缝对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除了KD6610系列以外,2022年神经元发布的国内首款车规级自主可控以太网交换芯片KD6630(具备14路千百兆自适应以太网接口、6路CAN/CAN - FD以及6路LIN)在市场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据悉,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向神经元公司提出采购10万片KD6630车规Switch芯片,这一订单标志着KD6630正式进入定点上车阶段。

对此,薛百华透露:“KD6630在第一阶段会先进入大巴车市场,在乘用车市场,汽车主机厂对国产以太网芯片的上车相对谨慎,而大巴车由于有专职司机,所以上车门槛相对低一些,这也给了本土芯片上车验证的机会,只要验证没问题,那么乘用车市场也会相应开放怀抱。”

值得一提的是,KD6610在设计、流片、封装等环节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填补了国内车规级TSN芯片的市场空白。

“我们创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标准AUTBUS,我们也是第一个在国内做TSN的。”薛百华在讲这段话的时候透露出了民族自信感。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自主可控呢?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对于国家来讲,自主可控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和产业竞争力,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能够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独立性和供应稳定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