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记者 牛小曼 邵群玉】“王战团是周正的指路明灯,是他的那束光。”8月23日,由顾长卫执导,葛优、王俊凯领衔主演的电影《刺猬》全国上映。该片改编自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赋予了姑父和侄子更深刻的羁绊:痴迷于大海的“魔怔”姑父王战团(葛优饰)和口吃自闭的小侄子周正(王俊凯饰)是别人眼中的异类,却成为彼此的知己。近日,葛优、王俊凯接受《》采访,分享了他们对片中角色和“刺猬”的理解。
两个“柔软”的人
:二位参演《刺猬》的契机是什么?对各自角色怎样理解?
葛优:我曾经说过,随着年龄增长,戏路变窄了,但真的喜欢(演员)这个行当,就等着特别合适的戏。这次遇到王战团,让我觉得合适的、有意思的角色来了。王战团是个挺老实的人,非常执着,向往书本里的海洋。但他经不起打击,遇到事之后会反复回想,其实是个柔软的人
王俊凯:周正是我之前从来没见过的角色,一个口吃少年,他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在老周家这个大家庭里发生的故事都很吸引我,我想这个角色肯定会引起经历过青春期的观众共鸣。周正其实也很柔软,他爱着家人,善良、自卑,但同时是个倔强、有主见的人。
:王战团和周正为什么能成为知己?
葛优:这太好理解了。他(周正)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王战团)就去接过他,这孩子爸妈管他太严,我就带他玩儿、下棋、吃鸡架,在我这儿他放松、开心,所以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
王俊凯:一开始周正对王战团是抵触的,同学们说他“大磕巴”的时候,也会嘲讽有个疯癫的大姑父带他回家。但王战团给予周正无限包容,给他讲故事,还给他“飞一个”——王战团插着葱从屋檐往下飞那一幕,给小小的周正心里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他和王战团的感情随之建立起来。
周正最后说“我就是王战团”。王战团对周正的影响不是教育,而是一种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支撑周正走向自己的人生。王战团是周正的指路明灯,是他的那束光。
: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葛优: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找个房间“做作业”,大家一块儿聊聊角色和即将发生的故事。小凯会提出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见解,有些细节是我们没有注意过的,大家再一起解决问题。
唱歌对我来说挺难的,别看拍出来王战团在广场上唱歌挺好听,那是因为研究了好多天。唱歌这事儿对小凯来说一定比我容易,我朗诵一首诗还行(笑)。跑步也难,来来回回,到最后呼哧呼哧地喘。还有女儿男朋友上门那场戏,周正蹲在墙角,我拉起他一起围观大姑“砍”女婿,那也是我临场发挥的,拉起他的瞬间,我觉得姑父与侄子的关系更近了。
王俊凯:大家讨论的房间从来都不关门,我们收工就去聊剧本,大爷(葛优)常常已经在那等我们了,这对我帮助很大。印象深刻的戏非常多,比如表姐海鸥结婚,身为父亲的王战团因为腿瘸怕给女儿丢人就藏了起来,叫上被关在家里的周正一起爬到烟囱上看婚礼。这场戏本来剧本上只需要我们大喊“新婚美满”,但大爷触景生情,抽着喜烟突然哭了出来,那种心碎的感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看哭了。
:如何把握角色口吃的状态?
王俊凯:从知道要演一个口吃少年开始,我就看了很多口吃病人的纪录片。看过后我跟导演分享,有些比较严重的病人,如果在街上遇到有人问路,宁愿不说话摆摆手。其实他能说出声,但因为口吃就假装不会说话,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表达。
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
:对于片名和片中多次出现的“刺猬”,二位是怎么理解的?
葛优:小凯之前提到过关于刺猬的理解,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刺猬其实也指代王战团跟周正。刺猬是柔软的,只是为了防备和抵御竖起了身上的刺。影片最后出现刺猬的时候,王战团把它放生了。首映现场大家探讨过这段戏,说我演得很“魔幻”。其实我没想那么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王俊凯:其实王战团跟周正很像刺猬,和周遭一切格格不入,披了一身刺不让大家接近。但他们因为长期互相陪伴、互相理解,对彼此都能卸下防备。
:为什么姑父与侄子分别呈现出“平静的疯”和“横冲直撞的疯”的反抗方式?
葛优:可能因为年龄,不过我觉得更多是因为性格,再柔软的人也有承受不住爆发的时候,会显得更厉害。
王俊凯:我觉得他们最相似的就是内心都想去反抗。只是王战团因为年轻出海时受了刺激,回到家后变得“魔怔”。而周正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逼迫他,他觉得自己有缺陷。
不再被“卡住”
:怎么看周正最终对父母说出的“不能原谅”?
王俊凯:这也是电影非常厉害的地方。周正能明确地对父母说出“我不能原谅你们”,又能跟他们好好地生活,连给孩子取名也要问一下爸爸意见,虽然爸爸说“阳”是太阳的“阳”,他反驳是沈阳的“阳”。周正成年后用了很久治愈自己的伤痛,但他对父母的爱没有消失。
:影片传递了“愿你我都不被生活卡住”的主题。二位生活中有没有被“卡住”的情况,是如何调节的?
王俊凯:每天早上起床就是个卡住的事情。
葛优:都有,睡不到自然醒。
王俊凯:大家都有被卡住的时候,想尽办法吧,不管是精神上的办法还是什么。我觉得人生就是一直在被卡,但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地翻过每个坎。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